当前位置:首页 > 上杭客家 > 客家研究
保护、开发客家文化资源,为上杭又好又快发展作贡献
发表日期:2015-04-12  [字体显示:??]  [收藏]   [打印]   [关闭]

  保护、开发客家文化资源,

  为上杭又好又快发展作贡献

  县客家联谊会

 

  县委十一届六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上杭县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上杭又好又快发展的决议》指出:“要突出我县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特色,积极保护客家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建设客家文化园。”我县是著名的苏区县之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上杭留下了珍贵史迹。毛主席九次到上杭,亲自主持召开了“古田会议”,留下了《古田会议决议》等光辉著作,上杭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这些红色文化是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和传家宝。我县也是著名的客家祖地之一,自宋淳化五年置县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有着极为丰富、极有特色的客家文化资源值得我们加以保护和开发利用。

  上杭是众多客家姓氏的发祥地。从事客家文化研究的人士根据族谱、志书的追索和文物、古墓的考证,认为至少有丁、丘、叶等30多个客家姓氏的入闽始祖在上杭开基创业,后裔中一部分人留在上杭,一部分人向外播迁发展。在杭川大地上可以找到他们始祖的祖祠、祖墓和祖居地。如丁氏始祖十二郎墓在才溪钟寮场、丘氏始祖三五郎墓在太拔黄岩、县城有丘氏总祠、叶氏始祖映玉墓和祠都在中都……在世界各地一浪高过一浪的“寻根祭祖”浪潮中,唯独我们上杭是可以让海内外诸多姓氏的客家乡亲有根可寻、有祖可祭的地方。

  上杭是珍藏客家族谱最多的地方。族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毛泽东主席在1957年就指出“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上杭客家族谱馆经过多年的努力,已收集到116个姓氏、1600多种、1万余册的客家族谱,成为全国图书馆收藏客家族谱最多的馆。同时,还有许多民间热心人士也收藏有很多族谱。这些族谱为海内外客家裔孙寻根认祖提供了可信的文字资料。

  上杭有“瓦子街”特色文化。从上杭迁往四川、广东、广西等地的客家乡亲,依据祖上留传下来的族谱记载,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他们的上祖是从上杭的“瓦子街”、“瓦子巷”或“瓦子坪”迁去的,有的还要求我们帮助查找。如,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珍藏的朱德元帅家谱上写道:上祖“自福建上杭紫金山笋竹坝瓦子街而迁移广东韶州府乳源县龙溪枫树坪立业,……又徙居马鞍场琳琅寨佃田居住。”同样,马鞍场的梁氏也是从“上杭紫金山下笋竹坝”迁至乳源再迁四川仪陇的。又如,广东翁源县1997年出版的《翁源县志》列出了该县23个主要姓氏,从上杭迁入的有11个,其中:吴、黄、张、王、杨、温、丘、林等8个姓氏是从上杭瓦子街迁去的。再如,南雄县编的《浈凌氏族》一书也列出了陈、吴、周、丘、游、李、赖、沈、龚等9个姓氏是从“上杭瓦子街”迁去的。广东始兴县政协副主席廖晋雄先生说:上杭瓦子街在始兴,乃至粤北各县都有很大的名声,客家人都喜欢称自己是从上杭瓦子街来的。上杭客联会曾组织过“瓦子街”文化学术研讨会,会上形成了“瓦子街”旧址在上杭旧城区的初步共识。不久前,80高寿的刘广福老主任说,他早年听刘氏长辈讲,几百年来,居住在汀江岸边的城区居民利用河坝种植绿竹,久而久之,人们也将汀江河坝称为“笋竹坝”。

  上杭是客家“建筑之乡”。1997年省政府授予上杭为“建筑之乡”。去年又荣获“优秀建筑之乡”称号。我县建筑业有千年以上历史。城乡保留有建于宋、元、明、清时代的城墙、庙宇、寺观、祠堂、民居等大型建筑,有些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还有很多古民居、古建筑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它们的时代印记、建筑艺术、文物价值还不被人们所知晓,也还没有被保护起来。如城区紫金南路范围的丁状元旧居、进士第、挺然别墅、蓝屋、雷屋、丁家大院等等,这些古民居规划格局、建筑工艺各不相同。单是门楼就有石雕、砖镂、木刻等式样,镌刻的花草虫鱼,飞禽走兽也栩栩如生,百看不厌,简直是门楼博物馆。同时,广大农村也还保留有许许多多的方土楼“大宅门”。

  上杭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县不但享有“诗画之乡”、“木偶之乡”、“山歌之乡”、“体育先进县”的美誉,而且民间还保存有五梅拳、过火坑、吹树叶、制陶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清时期,上杭城区“百业兴旺”,皮枕、洒金扇、竹锁、雨伞、乌梅、中药制剂等物产就远近闻名。解放路现在还有打制锡器、加工金银首饰、木雕石刻、制作灯具、配制疳癪散、风味小吃等店铺,有些手工技艺虽未开店营业,但传人还健在。

  上杭客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也十分有地方特色,但与周边客家地区相比,我们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还缺少活动的载体和交流的平台。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创新意识,紧紧围绕上杭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客家祖地的品牌效应,加大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

  一、深入调查摸底,加强维修保护

  利用全国文物普查的契机,对全县各乡镇的客家文化资源进行调查,摸清家底建立档案。客家开基始祖的祖祠、祖墓是反映客家祖地文化的活化石,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对海内外客家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打好客家牌,做活血缘文章的基础。建议对客家入闽()始祖,涉台的、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姓氏文化研究会或是当地村委会有保护意愿和保护能力的重点祖祠、祖墓按法定手续申报审批为文物保护单位。维修经费由各姓氏文化研究会负责筹集,维修工作在县文保部门指导下进行。

  二、加快客家文化载体建设

  20051月,县委常委会议已同意规划建设“客家文化园”。去年9月,原省委副书记、省客家研究联谊会会长林开钦同志来杭调研时也认为“建设客家文化园这个想法很好”。由于城建规划的变动,原来规划的地方已改作他用。为此建议,结合紫金南路的旧城改造,将这一片区建成“客家文化园”。()将规划里的“孔庙文化广场”改建为“客家文化广场”;()在客家文化广场内建“瓦子街纪念坛”,把它建成面对全体客家人的公众性纪念物,以寄托外迁乡亲寻根谒祖的心情;()将客家族谱馆和群众艺术馆一起规划在孔庙大成殿后面;()保护修复紫金南路的古民居、古建筑,能保的尽量保下来;()解放路东段步行街修旧如旧,保持其原有的建筑风格,可借鉴北京市保护“四合院”、“胡同”的做法;()将城区其他地方在旧城改造中需拆除的古建筑整体搬迁到客家文化园,如太忠巷北首建于清雍正年间的“进士牌坊”等;()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间工艺、技艺、风味小吃入驻解放路步行街,开发旅游纪念品和经营饮食服务业;()在群众艺术院内组织客家木偶戏、十番音乐、山歌、船灯等民间文艺演出。如果这样,客家文化园将汇集我县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及本地民众的需要,既落实了县委关于建设客家文化园的决策,又不会重复建设。

  三、整合客家文化资源,壮大旅游产业

  将城区及汀江流域的中都、下都、稔田、蓝溪、太拔、庐丰等乡镇的客家文化资源进行规划开发,挖掘内涵,提高文化品位,优化旅游线路,扩大旅游宣传。形成以城区客家文化旅游为中心,辐射汀江流域、西普陀、紫金工业的旅游网络。从而拉动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商业服务、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们保护好、开发好上杭的客家文化资源,将会推动上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将会增强上杭文化的软实力,将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将会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客家乡亲回杭寻根谒祖、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将会促进上杭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收藏】 【打印】 【关闭

主办:上杭县政协 承办:上杭县数字上杭建设办公室
闽ICP备09032653号 E-Mail:zx@shanghang.gov.cn